刘媛媛讲师 ,硕士生导师
社会语言学
办公时间周二、周四全天
办公地点(松江)上海市松江区文翔路1550号1号楼108办公室
办公电话(松江)
办公地点(虹口)
办公电话(虹口)
电子信箱:liuyuanyuan@shisu.edu.cn
|
█ 岗位职责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任教师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外事秘书
█ 工作经历
2019.08—至今 |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2013.08—2019.07 |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
2012.08—2013.07 | 首都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 |
2011.11—2012.04 | 耶鲁大学神学院档案馆,课题研究 (Divinity School Library of Yale University) |
█ 教育经历
2017.09—2019.06 |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
2009.09—2012.06 |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博士 |
2011.09—2012.06 | Smith Colleg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Diploma Program |
2004.09—2007.06 | 烟台大学,硕士 |
1999.09—2003.06 | 烟台大学,学士 |
█ 学术研究
以语言教育为中心,外延至学习者认同、教师认同、语言政策、技术给养等方面。目前已发表论文20篇(以一作发表SSCI 2篇,ESCI 1篇,CSSCI 4篇),主持中外课题共8项(资助单位包括国家语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美国五校联盟女性与社会改变基金、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规划课题等),专著(《民国初期女性的语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和教材(《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使用英语会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各一部。2021年获校级优秀科研论文类三等奖。
█ 教学指导
一对一单独指导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同时进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研究兴趣。目前在国际教育学院招收“技术赋能的英语教学”方向研究生,在语言研究院参与指导“社会语言学”方向研究生。主讲《综合英语》(国际教育学院双语本科平行班和挑战班)、《语言与认同》(语言研究院硕博士课程)。
负责指导的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人(鲁东大学)。负责指导的本科生挑战杯项目获上海市级二等奖;双创项目获上海市级优秀结项。
█ 学术兼职
Linguistic Justice Society(LJS)会员
International Gender and Language Association (IGALA)会员
█ 荣誉奖项
2022年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民国初期女性的语言教育》
█ Teacher agency and spaces in changes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2020, (3): 548-566
本文探究了中国英语教育政策改革背景下一线教师能动性的发挥。通过解读英语教育政策话语,教师们在不同的层面为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创造了空间,这些空间有些是政策规划范围内的,也有些是规划范围之外的;在政策规划范围之外的空间,教师们创造性地实施了国家层面的英语教育政策;学校在贯彻政策上的懒政,以及管理者对个体教师改进教学努力的忽视,关闭了教师发挥动能性的空间,导致教师对后续自上而下教学改革的抵制,同时,教师能动性的负面情感维度开始显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推出“教师能动性和政策空间”理论模型,证明了“空间”对于教师能动性发挥和政策实施的重要作用。
█ New Women Identity constructed in language learning narrativ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 Gender and Language, 2019(3): 48-71
本文采取叙事分析法,以民国初期接受正规语言教育的两位女性学习者为个案,探究了她们的语言学习与性别认同发展之间的关系。两位女性就读期间恰逢文白转型、英语教育体制化等教育政策变革,在语言权力、语言资本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下,各自确定了重点学习的语言,并在毕业之际建构了同中有异的“新女性”认同。其认同的相同之处在于:她们都通过学习具有较高资本和权力的语言,部分地打破了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建构了“新”的女性认同,且都体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责任感;相异之处在于:国语学习者建构了“国文女教师”的认同,基本符合男性教育改革者的预设,而英语学习者则建构了隐含的“女性领导者”认同。这些不同之处主要受学校语言教育理念的影响。
█ 《从认同到性别——语言教学研究新动向》,载《现代外语》2012(3)
将性别与认同结合进行的语言习得研究,视语言学习为一种社会活动,将学习者看作是参与社会活动的实体,而性别则是构成学习者社会认同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采用叙事性研究、批判民族志等方法,这一派研究旨在构建一套更加适合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积极改变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随着中国力量的上升,世界语言教学界的目光正在转向中国的英语及对外汉语教学,其研究思路与本文所述基本一致,可为我国未来的语言教学研究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
█ 《数字化时代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习得与认同建构叙事研究》,载《语言学研究》2017(18)
本文以Darvin 和Norton(2015)新投资模型为理论框架,采取叙事研究法,解析了两位学习者的语音习得与认同建构。结果发现,传统的尊崇本族语者标准的意识形态依然对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者产生深刻影响,他们在“本族语者一员”想象认同的引导下,依托网络资源投资语音学习,成为英美发音的“忠实模仿者”;但数字化为学习者接触ELF社群创造了新空间,且随着语言资本的积累,他们最终打破本族语者标准,成长为ELF使用者。
█ 《民国初期女性的语言教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
本书是一部语言教育史,时间锁定在民国初期,以认同建构为研究视角,以在高等院校接受系统语言教育的第一代中国女性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史料来自纽约协和神学院伯克图书馆、史密斯女子大学档案馆、耶鲁神学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处,包含校史校刊、出版和未出版的回忆录、日记、信件、课程作业、成绩单、访谈稿等不同形式。
当前关于语言教育贡献于国家、民族认同建构的诸多研究中,汉语由文言转为白话,进而被普及,以及英语首次在中国被大规模教授等事件常被国内外学者提及,然而,时至今日,学界仍缺少从认同角度对这段语言教育改革史的梳理。本书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全书聚焦于“新女性”,凸现了 语言教育在学习者认同建构中所起的作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语言教育对整个社会语言态度和使用产生的影响,表明学习者个体的语言认同集合在一起,会导致宏观层面(国家、社会)语言态度和语言转用的发生。
█ 出版书籍
刘媛媛,《民国初期女性的语言教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08,222页。
刘佳、刘家兵、刘章彦、刘媛媛、刘楣媛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实用英语会话》,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8,133页。
Yuanyuan Liu, Chenxin Wang & Hui Jin (2023) Learning additional language(s) in collegiate mult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mes: how learners perceive and utilise institutional afford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DOI: 10.1080/14790718.2023.2269979
Yuanyuan Liu & Xiaoli Li (2023). A Narrative Inquiry of Transnational Lan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 Education, DOI: 10.1080/15348458.2022.2160332
Yuanyuan Liu, Benjamin H. Nam, & Yicheng Yang (2023). Revisiting symbolic power and elite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A critical narrative ethnography of the English education major at a top language university in Shanghai. Educational Review.
Liu, Y(通讯). & Li, X. A Narrative Inquiry of Transn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 Education(SSCI). Minor revision, under review.
Zhao, Y., Zhao, R. & Liu, Y(通讯).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multilingual language policy localization: Focusing on the solution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SSCI & AHCI). Major revision, under review.
Liu, Y. Wang, C. & Jin, H. Learning Additional Language(s) in Collegiate Mult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mes: How learners perceive and utilise institutional afforda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SSCI). Major revision, under review.
Liu, Y. Wang, H. & Zhao, R. Teacher agency and spaces in changes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SSCI), 2020, (3): 548-566.
Liu, Y. Deng, F. & Zhao, R. A Diachronic Study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in China: A Cultural Identity perspective, Sociolinguistic studies(俄罗斯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020 (3): 55-69.
王欢、刘媛媛,2020,澳大利亚早期儿童多语学习项目,载《2020世界语言生活黄皮书》。北京:商务印书馆。
Liu, Y.& Shen, Y. New Women Identity constructed in language learning narrativ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China, Gender and Language, 2019(3): 49-71. [SSCI,第一作者]
Liu, Y., Li, X. & Xing, X.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autonomy development of female English student teachers from rural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9(1): 21-39. [ESCI,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刘媛媛、邓飞、赵蓉晖,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中的认同规划历时研究,《语言战略研究》,2019(2): 74-82。
沈一凡、刘媛媛,大学生思维风格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教育评论》,2019(1):124-127。[北大核心]
刘媛媛,女师范生的英语学习与教师认同探析——以农村藉英语专业大学生为对象,《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1):116-121。
刘媛媛、李秀锦,“马其顿的语言地位问题”,载《世界语言生活黄皮书2018》,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6-22页。
刘媛媛、李秀锦、常笑,数字化时代中国大学生语音习得与认同建构叙事研究,《语言学研究》(CSSCI),2017(23):167-178。
陈宗利、刘媛媛、张云清,英语教育–全球语言市场–国内社会资源分配——基于CiteSapce的布迪厄语言思想分析,《外语电化教学》(CSSCI),2017(3):77-83。
张云清、刘媛媛,国内外混合学习研究及启示—以语言教学研究为视角,《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1):134-137.
刘媛媛,英语教育在民国新女性认同建构中的作用——金陵女子大学个案研究,《妇女研究论丛》(CSSCI),2016(1):53-62。
李秀锦、刘媛媛,家庭语言政策与儿童文化认同建构——两例民族志研究个案报告,《语言教育与语言政策》,2016(2):13-22。
刘媛媛,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英语学习与认同研究的新进展,《语言学研究》(CSSCI),2015(18):220-228。
刘媛媛,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布迪厄语言思想,载于《语言·文学·翻译研究论文集》,第110-119页。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沈一凡、刘媛媛,语言与认同建构研究的分野与融合,《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3):100-104。
刘媛媛,从认同到性别:语言教学研究新动向,《现代外语》(CSSCI),2012(3):304-311。
刘媛媛,中国早期的女子英语教育及其对现代的启示,《语言学研究》,2012(11):64-74。
刘媛媛,民国时期的英语测试及其评价,《中国考试》,2011(1):46-51。
█ 主持项目
2021 | 上海外国语大学项目:基于智能翻译平台反馈的英语教学:技术给养及其利用 |
2020 | 上海外国语大学项目:近代中国的语言教育政策及其国家认同建构研究(批号:2020114058) |
2018 | 国家语委项目:一带一路中国企业网络空间语言规划研究(批号:YB135-83) |
2017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批号:186058) |
2014 | 胶东文化研究院:传教士与清末民初胶东地区语言教育特色的形成(批号:J20130304) |
2013 | 鲁东大学人才引进项目:语言学习与性别认同关联性研究 |
2011 | 美国五校联盟“女性与社会变革”研究基金:English Learning and the Creating of New Wome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
2009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民国时期的女子语言教育(批号:2009JX025) |
█ 硕博士研究生课程
[1] 语言与认同
[2] 质性研究方法
█ 本科生课程
[1] 综合英语VI
[2] 基础英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