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合作导师
语言政策、语言教育
办公时间
办公地点(松江)上海市松江区文翔路1550号5号楼103室
办公电话(松江)021-67701865
办公地点(虹口)
办公电话(虹口)
电子信箱:yuhua@shisu.edu.cn
|
█ 岗位职责
上海外国语大学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合作导师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教研室主任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主任助理
█ 工作经历
浙江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2015-2016),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2018)
2013——至今 |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专职研究员 |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主任助理 |
█ 学术研究
用人类学方法探究语言政策与教育、社区教育、课堂评价语言、文化遗产研究,相信人文社科研究能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主持科研及教学项目3个;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会议发表50余篇。
█ 教学指导
秉持教学相长理念,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和思考的兴趣,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研究问题,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来回答问题,在研究实践中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倡导行动研究,希望研究的过程让研究参与者都能有所成长,更具社会担当和反思精神。目前在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领域招收硕士研究生。
负责指导的已毕业和正在学习的有硕士研究生15人。开设课程涉及质性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批判话语分析等。
█ Experiencing 'paragliding': A student-teacher perspective on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SSCI, Q2), DOI: 10.1177/16094069211070443. 2022. Hua Yu & Bin Ai.
本文采用多声部民族志的方法,探讨高校质性研究方法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在写作、绘画、多声部对话的过程中,呈现课程学习者内心的挣扎、反思以及自我成长。质性研究过程没有限定的框架和答案,自由而开放,余老师试图通过五感体验来提升学生对周边世界的敏锐观察和体验,从抽象回归具体,并鼓励同学们欣赏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存在,回归人的情感与价值。这一点对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和量化考核的中国学生而言是一种冲击,有同学认为这是一场滑翔伞的过程,起飞时在风中摇摇欲坠,非常缺乏安全感。然而在深入学习后,逐渐不再一味探寻权威的数字真理和科学法则,而在和研究对象人生轨迹交织的过程中感受人和物的多样性和并接受现实生活的偶然性。“滑翔”的过程逐渐变得游刃有余,跳出“审计的”“量化的”舒适圈后,学生不再聚焦自我,能够在高处见到更开阔的世界,不再用分数和竞争关系中的成败来定义自己,而是从经历中再探究学习和研究的意义。这是一个反复挣扎,自我拷问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共情与反思,通过看到他人来理解自己,进而看见广阔的世界。
█ Language policy and governmentality: Chanting the Chinese Classics.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SSCI, Q2), DOI: 10.1080/14664208.2022.2047513. Yu Hua & David Johnson.
当前,语言政策研究作为社会语言学的分支,已有不少研究聚焦政策分析的多层语境对政策阐释和实施的影响,但缺乏对具体文化语境中政策传播的研究。本研究使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与理论来阐释中国语境中的语言政策传播过程。以“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为例,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 自上而下的语言政策如何传播以实施社会文化治理? 2. 媒体、学校、社区与家庭对“中华诵”经典诵读的理解、阐释与实施如何形塑了学生的教育经历?为回答以上问题,研究者在2013年到2019年展开教育民族志研究,通过在杭州某社区周末学校的参与式观察来获得丰富的研究数据;在阐释数据的过程中借用了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视角,对政策传播与实施进行了深度呈现与反思。具体来说,文章通过对《易经》“观”卦的解读来分析语言政策的实施过程,将儒家治理哲学与福柯治理术结合进行对话。“观”卦来源于《易经》:“巽上坤下。巽为风,坤为地,风行地上”。《论语·颜渊》有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见“风”具有强大的教化力量。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是通过君子的德行来影响人们的行为,所以大量运用了榜样的作用,发挥了“观”的力量。
█ 《民族志在语言政策研究中的应用:理论与方法》,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8)摘要转载。
民族志对语言政策过程研究至关重要,语言政策民族志是一种重要的研究 视角与方法,关注不同层级的语言政策在复杂的日常生活语境中的阐释与实施过程。 本文通过论述民族志在语言政策研究中的现实意义、理论视角、实施路径及研究者 面临的挑战,强调语言政策民族志研究的参与性、行动性与反思性,认为研究者应 成为有社会担当的学者。 早在 1980 年,美国语言人类学家海姆斯就提出,我们应该将教 师作为研究参与者纳入研究,研究才能产生有意义的改变(Hymes,1980)。研究者 需要反思自己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不能仅仅利用研究对象的对话与故事做研究数据, 用于发表论文及发展学术生涯,而不考虑研究过程对研究对象产生的影响。研究者 需要反思自己为研究对象做过什么?为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做过什么有益的贡献? 这是语言政策民族志学者需要勇于承担的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
█ 《教育评价语言的合作民族志:杭州良渚文化村古道书院个案研究》,载《语言学研究》2021(29)
在标准化考试、分数、排名等主流评价的教育文化下,本研究通过对杭州 某社区国学机构的参与行动研究与合作民族志探究多元的评价语言,试图 让评价语言从数字化排名中走出来。本研究借鉴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经典 文本中对人物描述的丰富语言来反思并设计基于理解学生的语言,从合作 民族志的平行叙述中来反思数字排序评价对人的分类、区分与排斥本质, 并试图从反思后的行动来探究更具人文关怀的评价。
█ 《社区营造:协商空间的构建及地方归属感》,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
该研究以杭州良渚文化村的社区营造为例,通过对商品房社区营造过程中的命名、节庆活动与社区活动的话语协商过程与访 谈 资 料 分 析 (2013~2017),从 房 产 商 的 公 共 空 间 规 划 到 业 主 用 行 动 营 造 的 社 区 公 共 性 的 过 程 探 讨 中,提出商品房社区营造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业主的主体性、参与性与积极性,需要包容与理解社 区协商空间中人们的抱怨、讽刺与批评,将嘲讽化为积极思变的动力,充分尊重大多数业主的意愿 与需求,通过业主、开发商、物业公司与当地政府的积极互动合作来共同营造里仁为美的社区。
2022 Yu Hua, David Johnson. “Language policy and governmentality: Chanting the Chinese Classics.”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SSCI, Q2), DOI: 10.1080/14664208.2022.2047513
2022 Yu Hua, Ai Bin. “Experiencing ‘paragliding’: A student-teacher perspective on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a Chines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SSCI, Q2), 21(1-10)DOI: 10.1177/16094069211070443
2021 余华、郭敏飞《教育评价语言与方式的民族志探究—以杭州良渚文化村古道书院为例》,《语言学研究》第29辑(CSSCI),189-201页。
2021 余华 《民族志在语言政策研究中的应用:理论与方法》,《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28卷第2期,89-97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212期摘要转载。
2021 余华 《全球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2020)》,载《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1 梅娇寅、余华 《社区艺术教育与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实践性研究—以“舞态良渚”项目为例》,《美育》第5期,56-63页。
2021 余华 《“龙凤呈祥”》,载《个中滋味:人类学家的田野饮食故事》,彭文斌、付海鸿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61-263页。
2019 余华《杭州良渚文化村的语言景观》,载《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9)》,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 余华《社区营造:协商空间的构建及地方归属感—以杭州良渚文化村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第40卷第1期,19-26页。
2018 余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维护语言多样性》,载《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Yu Hua “Between the National and the International: Ethnography of Language Ideologies in a Middle-Class Community in China”, The 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 25 (5), 703-711. (SSCI, Q2). DOI:10.1007/s40299-016-03141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0299-016-0314-1?wt_mc=Internal.Event.1.SEM.ArticleAuthorAssignedToIssue
2015 Yu Hua “A vernacular way of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heritage: the fall and rise of rituals in Gouliang Miao Vill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1(10): 1016-1035. (SSCI, Q2). DOI:10.1080/13527258.2015.1048813
2015 Yu Hua. Review of Transforming National Holidays: Identity Discourse in the West and South Slavic Countries,1985-2010, Discourse Studies (17):373-375, (SSCI, Q3). DOI:10.1177/1461445614562062g
2014 Yu Hua and Zhu Yujie. “Transforming tradition: Performing wedding ritual in modern China”. In Laing, J. and W. Frost, eds. Rituals and Traditional Ev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Routledge. P.51-66.
2014 余华《礼文化遗产对山林的意义建构》,载《历史城市景观研究》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p.141-145.
2013 吴宗杰、余华《民族志与批判话语分析》载《外语与外语教学》(CSSCI) 271(4):11-16.
2011 吴宗杰、余华《<史记>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CSSCI) 33(1):70-77.
2014 Yu Hua. Review of Ritual and Deference: Extending Chinese Philosophy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Journal of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1(2).
2014 Yu Hua. Review of The Interweaving of Rituals: Funerals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Journal of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1(2).
2009 余华、韩春燕《文化视界下的话语研究》简介,《当代语言学》11(1):80-82. (CSSCI)
2007 殷企平、余华《阿诺德文化观众的核心》载《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2期。(CSSCI)
█ 主持项目
2015 | 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语言生活与城市社区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批号:15YJCZH213) |
2014 |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青年课题:人类学视角下的语言政策研究:城市新移民社区的语言生活 |
█ 博士研究生课程
[1] 质性研究方法(2014-)
[2] 批判话语分析(2014-)
█ 硕士研究生课程
[1] 质性研究方法(2014-)
[2] 批判话语分析(2014-)
[3] 语言学研究方法(2019-)
█ 本科生课程
[1] 社会语言学(2019-)
[2] 电影中的语言学(2018-)
[3] 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