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语言教育
办公时间
办公地点(松江)
办公电话(松江)
办公地点(虹口)
办公电话(虹口)
电子信箱:nmjinhui@163.com
|
█ 岗位职责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学(上海市一流培育学科)学科带头人
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全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 工作经历
2019年至今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院长
█ 教育经历
2008年 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
█ 学术研究
主要从事研究方向在线学习、教学设计等领域的研究。现有专著2部、参著2部,参与翻译国外著名学术著作3本,国内、国际共计发表论文60余篇;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SCI期刊发表论文1篇。
曾先后主持教育部、上海市及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等各级各类项目9项。其中,2016年《中国与中东欧教育合作的现状及前景展望》获批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横向项目;2017《互联网+中小学教学管理创新研究》获批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横向项目;2019年《优质慕课建设全程的多维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般项目。
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项奖励。其中,2017年《德业兼修的“多语种+”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17年《外语院校“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17年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个人人才库;2018年《“多语种+”卓越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 年《在线学习》获上海高校课程领航计划精品改革领航课程;此外,个人负责课程被评为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
█ 教学指导
长期以来,坚持以科研育人优势资源为依托,构建长效稳定的科研育人机制;以前沿科学知识、科技创新成果为引领,借鉴先进科研经验,探索科研方法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实施“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确保科研育人取得良好成效。
1. 依托教育部优势资源,构建科研育人长效机制
做法:依托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与全球教育研究中心两大科研育人平台,借助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我校优势资源,引导学生在科研环境中参与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跟踪世界各国教育咨询和政策、调查国际教育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比较研究。
成效:迄今为止,各年级学生在学术科研领域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2016级学生累计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2017级2篇,2018级4篇,2019级2篇;2018级学生累计发表普通期刊论文13篇,国内外会议论文4篇;2019级学生累计发表普通期刊论文10篇,国内外会议论文12篇。
2. 坚持科技创新成果引领,探索科研教学有机融合
做法:指导学生持续追踪美国、欧盟等国家与机构的最新科研成果,包括美国教育部《STEM 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Go Open计划》,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地平线报告》,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等。在报告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开展有深度的解读与研究。
成效:学生已在《远程教育杂志》《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世界教育信息》等杂志,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开放及创新教育国际会议(ICOIE)、智能技术和语言学习国际研讨会(AITELL)等国际会议中发表多篇区域国别教育相关学术论文。
3. 实施“做中学”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科研创新能动性
做法: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导师引领计划、致远计划等学术科研项目,在老师指导下围绕个人研究兴趣自主设计并实施研究计划,通过“做中学”来提高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构建个人擅长的科研领域,激发科研创新能动性。
成效:学生已在各类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科研项目中获得优秀的成绩,包括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一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一等奖、上海外国语大学致远计划一等奖等。本人也于2017年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 学术兼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 《以STEM教育创新引领教育未来——美国<STEM 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报告的解读与启示》,载《远程教育杂志》2017(1)
1.基本观点
在21世纪复杂世界中维持竞争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美国政府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将STEM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先后发布了各类STEM教育相关政策,旨在让所有学生获得优质的STEM教育。
2016年9月,美国研究所与美国教育部联合发布了《STEM 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STEM 2026:A Vision for Innovation in STEM Education)。该报告旨在促进STEM教育公平以及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优质STEM教育学习体验,对实践社区、活动设计、教育经验、学习空间、学习测量、社会文化环境等六大方面提出了愿景规划,指出了STEM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缺乏早期教育研究等。
为此《STEM 教育创新引领教育未来——美国STEM 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报告的解读与启示》一文,在梳理美国STEM教育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充分提炼了该报告中美国STEM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应对挑战策略,以期对我国STEM教育战略有所启示与借鉴。文章认为,美国STEM教育发展相对比较成熟。除起步较早外,STEM教育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与保障。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美国政府在教育政策上给予高度重视,不断修订与更新,并发布响应指导性文件,以确保STEM教育发展的有效落实,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与资金投入。我国在2016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在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STEM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政策上开始重视。但总体仍存在政策上缺乏顶层设计、跨学科师资缺乏与社会力量整合不足等问题。
通过充分解读并提炼该报告,文章认为我国STEM教育应:一是强调政府引导和顶层设计;二是注重学科整合和师资培养;三是创新课程设计和社区建设;四是提高社会参与和资金投入。
未来,通过国家层面规划未来STEM教育的课程设置方式、师资培养模式和教育创新模式,增加学科融合的正式和非正式探究类课程类型,帮助学生冲破现有分科教学的局限性,学会多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另外,思考STEM教育的推广和规模化,增加社会参与路径、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将STEM 教育和学校教育、创客教育、实践社区等方面结合起来,促进STEM教育的参与性、共享性和普及性。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文章详细解读了《STEM 2026:A Vision for Innovation in STEM Education)》,系统回顾了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立体展现了美国STEM教育创新的未来愿景,同时,科学提炼了未来STEM教育创新的八大挑战:促进公平的STEM经验和资源;培育参与度高且网络化的STEM实践社区、重新设计课堂活动以提高趣味性和风险性;开展早期STEM教育;打破STEM学科间及其他非STEM学科间的分界;重新构想学习空间;开发创新且可操作性的学习评价方式;赋予STEM新面孔以促进多元化多机遇的社会环境。文章充分聚焦当前中小学领域研究热点,在挖掘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充分给予解读,能够启发助众多一线教师了解并思考STEM教育,同时对我国STEM教育政策推进及制度保障,也具启示意义。
3.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本研究对STEM教育跨学科、项目制学习的特征进行了详细阐释,对该教育理念的中国本土化建设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发布一月之后,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通知》,基于STEM教育的具体特征开展本体化建设,并制定了国家标准。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明确了STEM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与主要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8年5月发布了《我国STEM教师能力等级标准(试行)》,对教师素养与能力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作为我国早期有关STEM教育的调查研究,梳理了该领域的理论框架与案例经验,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学术支持。
2019 |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一般项目:优质慕课建设全程的多维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
2019 |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基于社会媒体的群体知识共建机制研究 |
2017 | 教育部国际司横向项目:中国与欧洲教育合作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
2017 |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横向项目:互联网+中小学教学管理创新研究 |
2015 |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横向项目:互联网+中小学教学管理创新研究 |
█ 出版书籍
金慧. (2021). 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的视角.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学术文章
王萍, 王陈欣, 赵衢, 高步步 & 金慧. (2022). 数智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思考——《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之解读. 远程教育杂志 (03), 16-23。
王陈欣, 刘媛媛, 金慧 & 朱晔. (2021). 语言意识形态对学习者多语学习规划的影响——基于语言生态视角. 外语界 (06), 54-62。
金慧, 王陈欣, 罗纯源 & 彭丽华. (2021). 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宏观趋势、关键技术与发展思考——《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解读. 远程教育杂志 (03), 3-10。
董丽丽, 金慧, 李卉萌 & 袁贺慧.(2021). 后疫情时代的数字教育新图景:挑战、行动与思考——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解读. 远程教育杂志 (01), 16-27。
金慧, 王梦钰 & 王陈欣. (2020). 促进教育创新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践——2015-2020《地平线报告》的分析与比较. 远程教育杂志(03),25-37。
金慧, 沈宁丽 & 王梦钰. (2019).《地平线报告》之关键趋势与重大挑战: 演进与分析——基于2015-2019年高等教育版. 远程教育杂志(04), 24-32。
金慧, 邵钰 & 胡盈滢. (2018). 智能化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创新——《地平线报告》(2018高等教育版)启示. 远程教育杂志(05), 3-14。
金慧, 胡盈滢 & 宋蕾. (2017). 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7高等教育版)解读. 远程教育杂志(02), 3-8。
金慧 & 胡盈滢. (2017). 以STEM教育创新引领教育未来——美国《STEM 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报告的解读与启示. 远程教育杂志 (01), 17-25。
█ 报纸文章
王陈欣 & 金慧. (2021.06.03). 教育督导趋向精细化、专业化、协作化——国外教育督导现状与启示. 中国教育报。
王陈欣 & 金慧. (2021.06.24). 走稳高校境外办学之路.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