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
---|
本期“一带一路”栏目聚焦缅甸。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官方承认的民族有135个,官方语言为缅甸语。缅甸的语言教育政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英语教育政策总是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而改变,英语的工具性质突出。历史上,缅甸的英语教育历经殖民时期的英语教育(1824—1948)、议会制时期的双语教育(1948-1962)、社会主义时期的国语教育(1962-1988)和军事政府时期的多元语言教育(1988 -至今)这四个阶段。如今,在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国际环境之下,英语在缅甸地位强势,是缅甸最为重要的外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被广泛使用。 |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朱晔) |
缅甸联邦共和国,简称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其官方语言为缅甸语,官方承认的民族有135个,其中缅族是人数最多的民族,其他主要民族有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缅甸的语言政策在历史转折中历经多次较大变革,国内多民族、多语言的特点以及复杂的历史背景给缅甸的语言治理带来不小的挑战。
一、缅甸的语言
文字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孟族是缅甸最早使用文字的民族,其字母源自印度南部的婆罗米字母。蒲甘王朝建立后,早期的缅甸语形成,其主要通过碑铭来记载,这是因为缅甸气候潮湿,其他方式不易保存文字。这也是东南亚地区古代文字保存的一个重要方式。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1983年缅甸官方的调查数据显示,缅甸各民族可分为8个支系,共135个民族,分别是克钦族支12种、克耶族支9种、 克伦族支11种、钦族支53种、缅族支9种、孟族支1种、若开族支7种以及掸族支3种。缅甸境内的移民组成也较为复杂,中国、孟加拉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家的移民在不同契机之下涌入缅甸,也使缅甸的语言政策不断变化。
缅甸的官方语言是缅甸语,新宪法把缅甸语规定为全国通用语,少数民族则把缅甸语作为第二语言。缅甸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甸语支,缅甸语口语体的使用常见于日常生活,正式体则常出现于出版物和广播节目中。在被殖民时期,缅甸官方语言改为英语,殖民政府虽欲全面推行英语教育,但碍于缅甸境内少数民族众多,管理难度极大,故在语言政策方面并没有使用强硬的管理措施。
尽管缅甸曾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但在这段时期,缅甸拥有较大的自治权,相比于英属殖民时期,后者对缅甸的语言环境影响更大。如今,在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国际环境之下,英语是缅甸最为重要的外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被广泛使用。
二、缅甸英语教育政策发展史
1. 殖民时期的英语教育政策(1824-1948)
缅甸有两段殖民历史,曾分别被英国和日本殖民统治。英属殖民统治时期 (1824-1948) 长达124年。在这一时期,英国殖民政府非常重视英语在缅甸的推广,基本采取唯英语教育的语言政策,英语在这一时期成为缅甸的官方语言和主导语言。
1824年,英国发动侵略缅甸的战争并于1885年攻占曼德勒。战败以后,英属印度负责管辖缅甸。英语作为殖民语言逐步渗透进缅甸人的日常生活并最终发展为官方语言。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分为 “以印治缅”和“印缅分治”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内,缅甸的英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以印治缅”时期,英国殖民政府初到缅甸,不得已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虽有意大力传播英语,但碍于缅甸地理复杂、民族众多,因此只能依靠精通英语的印度人对缅甸中心地区进行殖民统治。为了减少缅甸人的反英情绪,殖民政府甚至规定只要缅甸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没有强烈的反英情绪,该地就可以继续维持原有的管理体系。针对该种双轨制语言政策,缅甸人对英语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一部分人将英语视作上层阶级的“敲门砖”,认为会说英语能为自身带来一种优越感。另一部分人认为英语对本土语言是一种威胁,会对本土语言的保护造成巨大冲击。
“印缅分治”时期,英国殖民政府直接统治缅甸,唯英语教育政策大行其道。从幼儿园到大学,缅甸各层次的教学都要使用英语,英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得到进 一步强化。缅族人居住区之内实施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和学校教学用语的政策,以此打压缅甸语的地位。在这种唯英语教育政策之下,英语全面成为缅甸在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的媒介语。对于英语的渗透式传播,部 分爱国学生开始针对英语取代缅甸语成为官方语言进行抗议。1920年,缅甸爱国人士针对8月通过的《仰光大学条例》进行大规模罢课运动,同年12月,逐渐演变为全国性反殖民统治的爱国民族运动。1921年1月5日,缅甸爱国人士自行组织会议,通过了《关于不接受现存以欧洲和英语为主的规范》等相关决议。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最终换来了英国殖民者的让步。20世纪三十年代初,“我缅人协会”成立,该协会由民间群众自发组织产生,宣扬“缅甸是我们的家,缅文是我们的文字,缅甸语是我们的语言,让我们热爱自己的国家,提倡自己的文字,尊重自己的语言”,推崇建立缅甸人自己的国民学校。虽然英语作为缅甸的殖民语言长达半个多世纪,但民间自发的呼声对保护本土语言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缅甸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42-1945),大量日本人移民缅甸。日本政府为传播日语一度禁止缅甸使用英语,推广日语使用,使得缅甸的英语教育受到抑制。但由于日本占领缅甸的时间较短,加之相关政策未能顺利实施,最终英语在这场他国殖民的无声斗争中保留了其强势主导的通用语地位。这为缅甸独立后保留和强化英语的官方地位奠定了基础。 1945年9月2日,日本对缅甸的统治结束后,缅甸并没有因此获得独立,英国殖民政府卷土重来,英语再次成为缅甸的官方语言。
2.议会制时期的双语教育政策(1948-1962)
在1948年缅甸正式独立以前,缅甸人民的独立意识空前高涨,新仇旧怨在语言问题上反映得尤为明显,缅甸临时政府也意识到当下最为紧急棘手的工作就是要解决前段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增强各民族的心理认同,而语言及其教育政策是直接影响民族认同、国民团结的重要因素。在此期间,以缅族为领导的吴努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出台了多项措施,以进一步提升缅甸语的社会地位。1947年9月24日,缅甸制宪会议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规定联邦的官方语言为缅甸语。1947年,宪法第二章第22条提到,给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文化和教育权,无论他们是什么民族、宗教和语言。与此同时,独立前就成立的缅甸翻译协会在这 一时期内出版了大量的缅甸语译著,涵盖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协会期望通过这些译著传播缅甸文化,培养人民用缅甸语阅读的习惯,加强国民的缅甸语身份认同。除此以外,在协会的组织下,民间组建了40个术语小组对16个专业领域进行标准缅甸语的词汇翻译,共翻译技术词汇650,000个。
但缅甸政府在语言教育政策上对英语不得不有所妥协,因为当时执政的大多数精英阶层有长时间的英语教育背景,在日常生活和政务办公中习惯使用英语。因此缅甸宪法第216条规定:联邦的官方语言是缅甸语,但也可以使用英语。随着吴努政府大量印发缅甸语书籍,开展文字扫盲工作等语言政策的实施,缅甸语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英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在学校实行民族化之后。
虽然在吴努政府执政时期,语言教育政策的核心是加强和巩固缅甸语的官方地位,实现各民族对国家身份的认同,但考虑到实际情况,语言政策依然主要采取缅甸语和英语双语教育并行的模式。缅甸教育部规定,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共同核心课程是缅甸语、英语和数学。从学前班到高中,缅甸的英语教育贯穿所有学段,并且十分重视英语听说能力。国家电视台新闻部与国内官方媒体也都采用缅、英两种语言。基督教会学校仍然可以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华裔和印裔可以将子女送到华文学校和印语学校就读。
3. 社会主义时期的国语教育政策(1962-1988)
1962年,奉行社会主义路线的奈温政府接管政权并呈现出强烈的反殖民化执政特点。奈温政府为维护缅甸语的官方语言地位,采取了比吴努政府更为激进的语言政策,以此消除英语对缅甸社会的影响。为了降低英语使用率,使英语地位边缘化,政府规定公立学校的各层次教学都要以缅甸语为教学媒介语。在这一时期,英语的语言地位也从第二语言逐步下降为外语。1964年, 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关闭所有教会学校,并宣布用新的缅甸语字母表取代之前的罗马字母表以及“缅甸语将成为所有学校除英语课以外唯一教学用语”的语言计划。除此以外,奈温政府还取消了各地区小学的英语课程,规定直到初中才能开设。尽管缅甸语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广,但对于缅甸的年轻一代而言,掌握英语意味着在就业市场中拥有核心竞争力。这种现实情况和政策实施的错位让政府开始重新思考英语教育政策,并最终将英语定位成一门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的外语。而同时期的华文教育相较英语教育则略显惨淡。不同于吴努政府,奈温政府在华文教育的语言政策上更加谨慎,华文教育受到诸多限制。1965年4月,缅甸政府出台政策宣布所有民间华校均收归国有。1967年,所有华文补习班均被关停。一时之间,缅甸的华文教育几乎完全处于官办状态。在1986年以前,能够进入官方学校学习华文的学生也只限于已经获得大学其他专业本科学历且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公务员。该语言政策是如今60岁左右的缅甸华侨不会说汉语的主要原因。
4. 军事政府时期的多元语言教育政策(1988- 至今)
1988年, 缅甸发生政治变革, 军政府上台执政后,为加强缅甸语的地位和影响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政府进一步巩固了缅甸语的官方语言地位,同时努力提升缅甸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此外,军政府还开展了缅甸语的规范化运动,将英语名称Burma更名为Myanmar,使之更符合缅甸语发音,同时对一些城市名称的英语拼写也进行了调整,以期消除殖民时期英语的烙印。为了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正和统一,政府还规范了缅甸语的书写和发音标准。然而,随着缅甸逐步推进改革开放,政府意识到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学和大学教育中英语被确定为主要教学语言,并成为基础教育体系中唯一的外语教学科目。总而言之,军政府时期缅甸在保护和发展本族语言的同时,也体现出对英语这一国际语言的重视,试图在民族语言和国际语言之间寻求平衡。
随着中缅边境贸易的发展,缅甸政府开始意识到学习汉语的经济价值,因而逐渐放宽对华文教育的管制,开始实行较为宽松的华文语言政策。吴登盛政府时期尝试推行多元化的语言教育政策,在维护缅甸语官方地位的同时也注重外语教学的发展,期望培养多语人才以填补政府国际化人才的空缺。在当时,学习人数排名前三的语言分别是英语、日语和汉语。直至目前,英语仍是最受缅甸年轻人喜欢学习的外语。
当下,缅甸采取《2001年至2030年教育发展计划》, 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希望能够通过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 2007年11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在新加坡召开第十三届首脑会议,并签署了《东盟宪章》,将英语确定为东盟的工作语言。这项签署进 一步推动了缅甸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也在持续影响着缅甸的语言教育政策。2011年,缅甸政府颁布法令,允许开办私立中小学,这让民间的私立华校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教育。但当下缅甸的外语语种过于单一,英语地位依然强势,其他外语的生存空间被英语挤占,政府多元化的语言教育政策看起来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缅甸的语言教育政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英语教育政策总是跟随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而改变,工具性质突出。尽管政府实行的多元语言教育政策和现实情况存在错位,但该政策代表了缅甸政府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缅甸作为东南亚国土面积第二大国家,连接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近年来中缅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中缅经济走廊和皎漂港等一批大型项目陆续启动。缅甸是中国重要的邻邦,中国与缅甸除了加强经贸合作之外,还需在文化和语言上加深对缅甸的认识,加强与缅甸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