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超群于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与未来讲坛”谈语言象征性与阿拉伯世界的语言冲突

发布者: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5-01-09浏览次数:78

2024年12月5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长聘副教授廉超群做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与未来”讲坛,做了题为《语言象征性与阿拉伯世界的语言冲突》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大连外国语大学张婧姝副教授主持,五百余位观众在线参与了讲座。

廉超群副教授的讲座从语言冲突现象入手,探究了语言象征性的理论机制,为理解语言与社会政治的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廉副教授首先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展示了阿拉伯世界的语言冲突现象。第一个案例聚焦耶路撒冷老城的语言景观,通过分析路牌上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和英语的变迁,揭示了语言与政治的密切关系。第二个案例关注2011年埃及变局中的语言冲突,展示了标准阿拉伯语与埃及方言在政治合法性斗争中的角色。第三个案例探讨了1944年阿拉伯语文字改革争议,反映了语言规划与政策中的冲突。在理论阐释部分,廉副教授以彼得·汉斯·内尔德提出的接触/冲突语言学(Contact / Conflict Linguistics)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理论,提出了语言象征性的概念框架。他指出语言冲突实质上是存在于人的意识形态中,通过相关性和相似性机制,使语言成为社会政治冲突的代理。语言象征性使语言获得了超越交际工具的社会政治价值,成为身份认同的标记和政治博弈的中介。在探讨语言冲突的效应时,廉副教授提出了两种主要表现:一是通过象征性协同、抵抗和补偿来隐匿或转移社会政治冲突;二是语言去象征化,即将意识形态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可能引发社会政治结构的改变。讲座最后,廉教授还梳理了语言象征性在理论构建过程中的学理脉络。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廉副教授就语言象征性的具体应用和分析维度以及语言政策与规划中如何平衡工具性与象征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他强调语言的象征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往往需要在具体的社会政治情境中寻求平衡与协调。本次讲座揭示了语言冲突背后的深层机制,为理解语言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复杂角色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阿拉伯世界的具体案例,展现了语言象征性研究对于理解当代社会政治现象的重要价值。

 


撰稿:何昕屿

审定:朱晔

终审:赵蓉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