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语委科研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晔教授,以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译审、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专业博士生毛峰副教授做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与未来讲坛”,做了题为《基于EMPATHICS模型的对外汉语教学路径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南京大学邓世平副教授主持,本场讲座首次用微信视频号和 b 站进行双平台直播,1100余位师生线上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朱晔教授从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教育现状谈起,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目的地国,带来了对汉语教学的新挑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面临诸多困境,如语言材料与学习者实际需求脱节、对错误的恐惧、学习中的孤立感以及学业压力等问题,给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语言能力发展带来严峻考验。他认为情绪和学习动机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负面情绪如焦虑、压力等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可能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为应对这些挑战,朱教授介绍了EMPATHICS模型,该模型强调情绪调节对于增强学习动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情绪调节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其学习持续性和自我效能感。
接着,毛峰副教授展示了基于EMPATHICS模型的实证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情绪调节和学习动机对汉语学习的影响。她结合Q方法对留学生的情绪体验和学习动机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不同情境下学习者的情感模式和动机差异。研究发现,情绪调节能力较强的学生在面对学习挑战时能够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表现出更好的学习适应性。毛副教授指出,基于EMPATHICS模型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情绪的正向调节,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投入感和语言学习成绩。通过引入情绪支持和心理调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为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应对学习中的情感困境,从而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朱晔教授和毛峰副教授详细回答了听众们提出的各类问题,指出未来教学中可以通过情绪调节和动机提升的综合策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从而推动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撰稿:黄祯磊
审定:朱晔
终审:赵蓉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