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的边界与交叉:多学科视角下的语言研究”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发布者: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4-09-21浏览次数:71

 

9月13日至9月15日,“语言学的边界与交叉:多学科视角下的语言研究”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外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全国40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的60余名学者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宴。

开幕式上,国家语委科研基地暨国家语言文字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级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赵蓉晖教授致欢迎辞,她对与会专家学者及前来听会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上外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的建设背景与研究现状。中心围绕“语言与社会”这一核心开展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语言教育研究,致力于探索语言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倡导立足世界看语言,透过语言看世界。最后,她对多学科视角下的语言研究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

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梅德明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语言学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耶鲁安(Jeroen van de Weijer);国家语委科研基地暨国家语言文字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级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赵蓉晖教授以及上海市版权协会会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张宏副总主编辑做主旨发言。

梅德明教授以“语言认知与外语教学”为题,在阐释自然语言的本质和人类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和外语教学的方法。报告认为,知识的本质是简约的形态和深邃的道理;学习的本质是感知、获取和运用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的过程是体验、成长和改变的过程。报告从理念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视角审视当下的外语教学倡导英语教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方法。英语教学活动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旨归,体现外语课程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体现外语学习的综合性、成长性、实践性特点,体现语言素养和通用素养综合发展的关联和统一。梅德明教授选用了中国经典哲学论述、诗词为例,讲述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语言观及其对当下外语教学研究的影响,引发了与会学者们的深入思考与共鸣。

张宏副总编做了“对当下外语类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思考”的主旨报告。他简要回顾了我国外语类学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长足发展,同时,对当下外语类学科建设和发展面临的全新挑战做了梳理。就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学科的地位与重新定位,外语类学科课程设置、创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冲击乃至外语类学科的生存问题外语学科教师的出路问题等展开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科发展和教师发展的现实路径。

赵蓉晖教授在“语言生活研究的理念和多学科路径”的主旨报告中指出,语言生活研究是近年来中国应用语言学(特别是社会语言学)领域中迅速发展的一支,不仅形成了研究队伍、机构和期刊方阵,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并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她基于近十年来主编《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探索和实践,介绍四个方面的内容:(1)语言生活研究的理念和范式;(2)研究世界语言生活的必要性;(3)世界语言生活研究的内容;(4)研究语言生活的路径。

耶鲁安教授做了题为“On the nature of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From generative to selective”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探讨了音系表示的本质,从生成性到选择性的转变。传统的生成音系学假设存在一个抽象的“音系”表示层级,另一个是“语音”层级。这两个层级通过一个或多个音系规则相互联系。然而,表面形式中存在着广泛的语音变异。如何确定通过规则推导出来的变异限度,尚未有原则性的答案。鉴于此,报告中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所谓的“基础”表示并不是单一的(基本的、抽象的)形式,从这些形式通过规则可以派生出语音变体,而是由实际听到的表面形式(“范例”)组成的复杂单元,组织在一个详细规定的词汇网络结构中。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个体在语言使用中的具体体验对于语音感知和产出的重要性,而不是依赖于抽象规则来解释所有的变异现象。

除了主旨报告,大会还推出了三个平行工作坊与一个圆桌会议。工作坊围绕学者的课题研究和课题申报工作进行交流和分享,分别由李健儿主讲外语人科研写作的规范意识和自检能力,陈士法主讲外国语言文学跨学科研究方法,李海军、陈立青主讲外国语言文学类科研项目申报经验和体会。何明霞、宫英瑞两位学者主持了外语学科建设圆桌会议,就高等院校外语学科的发展动态、挑战与举措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后,大会举行了四场分论坛,来自全国不同院校的60余名学者围绕“语言学专题研究”“翻译与国际传播”“认知与心理专题研究”“教学·教材·教法”等主题展开报告。论坛讨论气氛活跃,专家点评精彩,与会学者均获益良多。

 

在大会的最后环节,上海朗鹰科技公司CEO施丹分享了业界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的经验与思考。各分会场主持人分别做了总结发言,汇报了各自研讨交流要点。

 

最后,梅德明教授致大会闭幕词。梅教授指出,在这个多元、多维、多主体的世界中,扎实的研究基础、宽广的研究视野是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师和语言研究学者所必备的素质,高校外语教师应当以更大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同时扮演好教师、学者及社会服务者这三个角色,体现使命担当。

“语言学的边界与交叉:多学科视角下的语言研究”研讨会聚焦语言服务国家建设的问题,描绘了语言学多向融合与未来发展的前景蓝图。

恰值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75周年之际,与会学者嘉宾为母校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

文字:王继楠、赵阳、赵美娟

摄影:朱燕丹、倪锦诚、施丹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