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 | 曾璇、钟芊:德国年度词语(2021)

发布者: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4-06-26浏览次数:10

德语协会主办的“年度热词”、德国语言批判行动委员会主办的“年度不当词”,以及德国语言协会主办的“年度语言掺杂者”评选是德国最知名的年度词语评选活动。这三项活动中当选的热词反映了过去一年德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一、2021年度热词

德语协会成立于1947年,是一个致力于德语维护和研究的机构。自1977年起,该协会每年组织语言学家和协会理事会组成评审委员会,通过公开评议的方式,从各大媒体及民众推荐的词语中评选出10个在当年对德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热门词语。协会评审委员会并非以词语出现的频率为标准评选年度词语,而是评测这些语言表达能否反映德国当年社会热点,及其在民众中受欢迎的程度。

1.Wellenbrecher(防波堤)

2020年2月至2021年初,德国经历了三波新冠疫情蔓延。Corona-Pandemie(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当选2020年度词语。2021年7月,第四波疫情开始影响德国,同年11月,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刷新疫情以来极值。今年的年度词语也依旧与新冠疫情息息相关。德语协会评选的2021年度十大热词中,Wellenbrecher一词登上榜首。该词本义是指防止海岸遭受海浪侵蚀的建筑形式,常用于海岸保护和造船业。随着2021年新冠疫情继续在全球肆虐,该词也被赋予一系列新的意义,即为遏制第四波疫情所采取的防控措施,也代表防控措施的执行期,或是遵守防疫规定的人。语言学家认为,该词语新词义的热度和活力能否保持下去,将取决于新冠疫情在未来是否能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

2.SolidAHRität(阿尔河谷团结救灾)

2021年7月中旬,德国遭遇洪涝灾害。德国西部的阿尔河谷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SolidAHRität一词由大写的Ahr(阿尔河名称)和名词Solidarität(团结)错合而成。该词最初是指对受灾地区的葡萄种植者开展的救助行动,后来也指捐款捐物、积极伸出援手的行为。

3.Pflexit(护理人员离职)

该词由Pflege(护理)和Exit(退出)两个单词截搭而成,指近年来德国大量护理人员离职的现象。由于工作条件、薪酬、工作时间和精神压力等多方面原因,离职的护理人员越来越多。新冠疫情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

4.Impfpflicht(新冠疫苗接种义务)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许多德国民众对接种新冠疫苗存在排斥心理,德国政府也不强制要求人们接种。但2021年秋季以来,德国遭受第四波新冠疫情冲击,某些特定人群如医疗和护理行业的从业人员将有义务接种新冠疫苗。在疫情持续肆虐的情况下,全部国民都有义务接种新冠疫苗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5.Ampelparteien(“红绿灯”组合)

德国在2021年9月举行了第20届联邦议院选举。16年来,基民盟和基社盟首次在大选中落败。社会民主党、绿党和自由民主党组成了新一届德国联邦政府。这是第一次在联邦层面出现“红黄绿”的组合。德语协会在评选说明中指出,该词并非新表述,但由于它在2021年的使用频率剧增,因此入选十大年度词语。

6.Lockdown-Kinder(受疫情封锁影响的儿童)

在新冠疫情流行的两年间,儿童和青少年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疫情封锁政策,儿童和青少年除了只能通过网络远程授课来继续接受教育之外,还面临社交受限、家庭暴力增加、心理健康等问题。德语协会担忧地指出,新冠疫情可能对儿童及青少年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需要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

7.Booster(新冠疫苗加强针)

该词源于英语,对应的德语词为Auffrischungsimpfung。研究表明,人们在接种两针新冠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无法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德国政府提倡首先为新冠高风险人群接种第三剂新冠疫苗作为加强针,同时建议所有18周岁以上的人群也应接种。

8.freitesten(为不受防疫措施限制而进行新冠病毒检测)

德国政府规定,既未接种新冠疫苗,也没有康复的人,可在接受新冠病毒检测且结果为阴性后,不受某些防疫规定的限制。德语协会解释,该词是在新冠疫情这一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新动词。

9.Triell(三方辩论)

该词指的是Duellzudritt(三方决斗)。古拉丁语duellum,是拉丁语bellum(战争)一词的最早形式,后来与拉丁语俗词源用法中的duo(两个)组合在一起,构成Duell一词,义谓“一对一的决斗”。Triell一词则是前缀tri-(三个)和名词Duell的混合词,即“三方决斗”。和以往德国大选两位候选人一对一进行电视辩论不同的是,在2021年德国大选前,社会民主党、绿党和联盟党共有三位候选人参加了电视辩论。该词并非新词,但因2021年德国大选获得了热度。

10.fünf nach zwölf(直译为“十二点过五分”,这里指其引申意义“行动过晚”)

在2021年,这一表述常用在气候政策、新冠疫情等方面。它的原义为“十二点过五分”,往往强调的是“之后”的一种状态。现在该词组已成为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表示对某事采取行动过晚,需要即刻行动起来。类似的表述还有zehn nach zwölf(十二点过十分)、viertel vor eins(一点差一刻)等。

二、2021年度不当词

自1991年起,德国语言批判行动委员会(本文简称“委员会”)每年会选出“年度不当词”,即违反人类尊严、违反民主原则、歧视个别社会群体、具有诋毁性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词。

2021年委员会共收到1308份提议,包括454个候选词,其中约有45个词语符合年度不当词的标准。

Pushback(推回)当选2021年度不当词第一名。在2021年,欧洲仍面临应对难民潮的压力。该词和2020年度不当词一样,都和难民政策有关。这个词来源于英语,对应的德语词为zurückdrängen或zurückschieben(把……向后推移),实指欧洲各国加强边境控制,动用军队阻止难民入境和过境。

委员会指出,许多政客、记者和组织在公开场合频繁使用这个外来词来粉饰欧洲各国对待难民的非人道行为。使用这一词语不仅剥夺了难民行使人权和基本庇护权的机会,使他们无法获得公正的庇护程序,还掩盖了在“推回”过程中发生的暴力冲突及死亡事件。部分欧洲国家,如希腊、克罗地亚等,被指责违反《欧洲人权公约》和《欧盟基本权利宪章》,在欧洲边境暴力驱赶难民。

另外,委员会还提名了两个词语作为本年度不当词。

1.Sprachpolizei(语言警察)

该词位居年度不当词第二名。委员会认为,该词是在诋毁那些主张语言使用公平的人。这类人群提出,人们在语言使用中需要考虑那些受到歧视和被忽视的群体。此外,使用该词会还对公众造成误导,因为它暗示有一个行政机构在“监督”人们是否遵守语言使用规则,并在“不遵守”的情况下对人们进行惩罚。

2.Vergleiche mit dem Nationalsozialismus(与纳粹主义作类比)

该词位居年度不当词第三名。在德国,反对接种疫苗者在反新冠疫苗的游行示威中将德国政府的防疫措施与纳粹独裁行为相关联,例如在表达中使用Impfnazi(疫苗纳粹)这样的词语,并将《感染保护法》称为“Ermächtigungsgesetz”(《授权法》),并使用带有“ungeimpft”(未打疫苗的)文字的黄色六角星图案。委员会认为,此种类比实际上淡化了真正的纳粹主义,是对纳粹独裁统治时期受害者的嘲笑,并在某些情况下颠倒了受害者和犯罪者的身份。

三、2021年度语言掺杂者

德国语言协会成立于1997年,始终致力于德语的宣传与维护,推动德语在政治、媒体及学术界的发展。自成立以后,该协会每年评选“年度语言掺杂者”这一负面奖项,选出该年度在德语使用方面出现明显不当行为的个人或机构。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当选为2021年度语言掺杂者。她曾在2014年获得过这一负面奖项,这是她第二次当选。德国语言协会主席沃特·克莱默教授指出,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作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在发表讲话和进行谈判中主要使用英语。冯德莱恩女士的英语水平的确高于很多德国政治家的英语水平。但英语不是她的母语,在谈判和沟通中使用英语更容易出错。相反,使用母语德语可以避免误会和保障沟通当中的微妙信息。沃特·克莱默教授还强调,欧盟有训练有素的翻译来为她提供服务。此外,冯德莱恩女士作为欧盟成员国中德国的代表,有责任在工作中使用本国语言,巩固德语的地位。

位于榜单第二、三位的分别是柏林老牌百货公司卡迪威和时任德国司法部长克里斯蒂娜·兰布雷希特。前者饱受诟病的原因是在广告宣传中大量使用德英混合的语句;后者则因其领导起草的新破产法在涉及身份名词时只使用了代表女性的表达形式,如Schuldnerin([女]债务人)、Geschäftsleiterinnen([女]主管们),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