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至14日,中国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合聘教授、台湾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校聘讲座教授李奭学老师莅临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上外师生带来了三场讲座。讲座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承办。讲座围绕“语言与社会变迁”为主题展开,为师生呈现了一场融合语言学、文学、翻译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学术盛宴。
首场讲座为《漫谈英语词源》,李教授以英语史为切入点,阐述了古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与其他语言接触,逐渐演变成现代英语的模样。随着诺曼征服,古法语进入英格兰后对英语发展的深远影响,这使得大量拉丁文和希腊文的词根逐渐融入英语词汇体系,成为英语单词构词的重要基础。随后,李教授通过分析英文中的数字词根及源自希腊神话的英语词汇,生动展示了如何从词根和词源入手来理解和记忆英语单词。
第二场讲座《没有晚明,何来晚清——“文学”的现代性之旅》探讨了“文学”一词的概念嬗变。李教授指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学”概念并非源远流长,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他追溯到《论语》“孔门四科”中的“文学”,指出其原指对儒家经典的研习。通过考察1623年艾儒略《西学凡》中的“文艺之学”、1627年杨廷筠改用的“文学”概念,以及晚清艾约瑟在《六合丛谈》中对荷马等作家作品的讨论,李教授展现了“文学”概念如何逐步获得其现代内涵,直至被魏源、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确立今义的历程。
第三场讲座《从亚历山大大帝谈起——晚明奇特的文艺复兴》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文化交流史。李教授聚焦“文艺复兴”在中国的早期呈现,特别是明末来华天主教人士译介希腊罗马古典轶事的历史。以亚历山大大帝、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人物的生平轶事为例,展现了这些希腊罗马典故如何通过晚明的译介活动传入中国,并形成一种“奇特”的文艺复兴现象。
讲座中,李教授运用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考证,将复杂的学术问题阐述得深入浅出。他对文献的追根溯源、对概念的历史考辨,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也为探讨中西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视角。每场讲座后的讨论环节都十分热烈,师生们就英语词源演变、文学概念转型、东西文化交流等议题与李教授展开深入对话。
李奭学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外比较文学、宗教与文学的跨文化研究以及中国翻译史研究,在明清之际东来的欧洲中世纪文学方面有专精的研究成果。此次系列讲座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积累,也为上外师生打开了观察中西文化交流的新视角,对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