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高一虹于“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讲坛”谈安宁疗护语类场语类

发布者: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2-09-15浏览次数:188

2022年8月29日,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一虹做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讲坛”,做了题为《我国新兴安宁疗护语类场中的四个语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刘媛媛老师主持,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400余人以在线方式收看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高一虹教授对本次讲座涉及到的关键概念做出了解释和说明。在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根据功能和活动类型的不同,“话语”(discourse)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即“语类”(genre)。“语类场”(field of genre)则是指在某个社会场域之子场域中的语类总和。在我国情境,“安宁疗护”的这一医疗场域中的新兴子场域正在持续形塑一系列新的语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个语类是:家庭会议、大查房、生命回顾和安宁手册。随后,高老师从参与者、主要功能、必要性、独特性、主要符号形式这五个语类参数入手,分别对安宁疗护中的四个语类做出描述,并基于现有的研究和实践,以大量的图片、文字等真实记录为例,向听众展示了新语类形成过程中,传统的治愈性医疗理念和新兴安宁疗护理念的博弈和协商。

在讲座接近尾声时,高老师从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资本、惯习理论出发,对安宁疗护场域的各个要素及关系做出总结。当今社会,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在此背景下已经初步形成了安宁疗护这一新的语类场,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语类,而这一语类场也在逐渐由初始走向成熟。这种变化同样影响着人们对于死亡话语的惯习,使人们的观念经历着从忌讳谈论死亡到言说与规划死亡、从重视生命长度到重视生命质量的转变。同时,死亡话语的惯习通过反复的实践,也会反过来建构安宁疗护的场域。高一虹教授展望道,相关现象还需要社会语言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学者一同携手,进行跨学科的探索。

最后的互动环节中,高老师与在线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高老师针对安宁疗护研究的伦理问题、语料的搜集、安宁疗护在我国的推广情况及发展的局限性等问题作了专业而详实的回应。刘媛媛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启发:从安宁疗护语类场中探索我国社会观念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是一个既立足社会现实、又体现人文关怀的研究话题,不仅给听众带来了学术知识上的收获,也引发了关于人生的更深层次思考。这一话题是对中国语境下社会语言学研究边界的拓展,具有高度的前瞻性,未来也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这一研究行列,共同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发展做出贡献。

 

撰稿:何昕屿

审订:朱晔

终审:赵蓉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