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联手向“中式英语”标识宣战
潘 晓
“残疾人专用”公厕的英文变成了“变形人专用”(Special for deformed),“当心落水”的英文则成了“小心地落水”(Take care to fall in water)……在上海街头,有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式英语”或错误英译。
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曾向此类“英语”发起过一轮“攻势”。如今,随着上海世博会的日益临近,上海协同江苏、浙江的语言文字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同制定《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并向这些错误英译发出整改通牒。
英文翻译笑话不少
“变形人厕所”是英译不准确的直接体现,deform在英语中是“使变形”的意思,用在此处既不准确,也有着强烈的贬义色彩;“小心地落水”则是语法运用错误,不免让人啼笑皆非。
此外,更让人看不懂的是一些因粗心犯下的张冠李戴、错误拼写、前后不一致等问题。如上海一家公厕在女士的图像下竟然写着Gentleman(男士)的字样;另外,Toilet(厕所)写成Tolet等……
记者发现,有些不规范译写的负面效果不小,比如某处公厕前的标示上写着“本公厕为免冲式,请您便后离开即可”,其相对应的英文翻译为“The WC is free of washing. Please leave off after pissing(小便)or shitting(大便).”对此,规范编写者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姚锦清表示,外国人从不把“小便”或“大便”写在公众场合,这样的译法不仅是语言问题,还是形象问题。
令姚锦清同样难以接受的是,他曾在机场看到一处英文译写错误,其中的“Listening attentively”被写成了“Listen attentive”。对此,姚锦清说:“机场是让外国游客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因此,对机场等公共场所涉及到的英文译写,必须要进行反复讨论、审定。”
英式译法还是美式译法?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使用一直是翻译界热议的一个话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北京市公共场所英语标识顾问团也曾对此产生不同意见。当时,考虑到受众人数和国际惯例,顾问团最终决定一般情况下以美式英语为准。
上海市语委副主任、教委副主任张民选表示,此次规范所参照的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用法,并未规定一律采取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用法。
姚锦清也认为,不应该绝对按照英式或美式标准。他说:“我在国外生活了20多年,没发现一个国家用的是绝对的美式或英式标准,哪怕在美国的公共场所也有使用英式英语的。”
除了英式和美式英语的灵活标准外,规范并非只是大量罗列英文译写标准,刚刚发布的第一部分《通则》及已在网上公示的其余细则都在最前面给出了译写原则,纲领性地解释了公共场所英文译写的各项标准,具体译写的罗列则作为附录出现在各部分末尾。
规范编写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潘文国说:“我们这次处理规范的时候有个原则,就是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同时考虑整改要尽量节约社会成本,现有的各种翻译方法如果没有明显的、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一般容忍。”
上海市语委副主任、教委主任薛明扬介绍说,上海已将规范公共场所英文译写工作纳入“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相关部门已制定了专项整改实施方案。
文化差异也造成翻译难题
对于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不当,姚锦清、潘文国两名专家不约而同地举出“小草正在休息,请勿打扰”这一例子,其中,中文所使用的是文学性表达,而西方文化中的公共场所标识一般都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因此,像“Little grass is sleeping”这样的译文显然不符合文化需求。
涉及中西文化差异最突出的当属中国菜名的译法,这方面内容此次没有出现在规范中。据姚锦清介绍,翻译是要找到两种文化中语言表达的对应物,但是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则难以找到地道的英语表达。在这个问题上,翻译界的学者们也各执一词,有些则是倾向强调中国文化,让外国受众接受我国本土文化;而有些学者则认为,翻译应当是以准确地传递信息为主,强行地将中国化的用语翻译成“中式英语”不易理解。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译写要考虑中西文化差异。比如,我们常见的“客户至上,服务第一”等表达,其英文译法并没有出现在规范中。“西方极少有这样的说法,若是译了反而会给人造成误解。有些中国特有的表达我们要译,而且反复思量,便于宣传,但这次工作内容主要是生活化的表达,没必要去强迫老外接受。”姚锦清说。
旅游景点的译法同样存在中西文化差异。张民选说,规范依据的是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根据200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地名的翻译一般采用拼音的方式,这就解决了如“玉佛寺”等到底应该音译还是应该意译的矛盾。
【编后记】公共场所的英文标识近年来屡受诟病,最常见的问题是“英文单词+中式语法”型的生搬硬套,此外还有不少语法、拼写错误和文化上的问题。提供英文标识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在中国的外国人提供方便,后来逐渐有了向“国际化”靠拢的意味,英文标识成了“国际化”的标志,语言最重要的信息功能倒“退居二线”了。北京、西安、广州、深圳、大连等城市先后开展了规范英文翻译的活动,此次长三角地区的联手出击更是语言规范工作的大手笔。我们对此可做多方面的深入思考:第一,我国以往的语言文字工作是不包括外语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语言生活中,现实需要有关部门关注外语的使用问题,适时推出规范标准,引导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第二,我国的外语教学历来把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主要的教材,对媒体语言也有较多的关注,但对实际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语言使用现象,如公共标识、俚语俗语等,却知之甚少,研究的人更少,一些学过一点英语的人敢抱着词典大胆搞“翻译”,其实反映了他们对语言规律的无知和对文化的鲁莽,要彻底改变,恐怕还需要从研究和教育这个根源入手。第三,学术界对“中国式英语”的态度有些复杂,外国人似乎更多地抱着欣赏和保护的态度。的确,汉英语言接触是会造成新的语言变异现象,这是语言演化的必然规律。但对于公共标识来说,保证语言的信息功能应是第一位的,这是最应该国际化、标准化的领域之一。其他则应视情况具体而论,但也应尽量向“标准英语”靠拢,毕竟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和融入国际社会,而不是为了改造英语、自立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