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 提高国民语言素质 ——陆俭明先生在“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上的讲话
联合国前秘书长
现在来看看我国目前国民的整体的语言素质如何。从母语素养和水平来说,存在着一个怪三角:一个角,社会对人的语言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再一个角,整体社会母语水平存在着滑坡的倾向;另一个角,中小学生对语文课逐渐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许多人将语文素养下滑的责任推到了外语教育身上,尤其是推到了英语教学的身上。这是很不公平的。
那么国民的外语素养与水平又怎么样呢?应该说,在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外语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跟我们的教育投入和期待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就拿大家所看重和关注的英语教学情况来说,根据媒体反映的一些情况,英语教学,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存在着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重复、费时、低效的状况。不要说中学毕业生,就是大学毕业生,甚至是硕士、博士,多数人英语还是过不了关。
上述情况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深思。这次外语战略论坛是专门研究、讨论外语战略的。外语教育不理想,责任不能归咎
我认为当前中国外语教育的问题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对外语教育存在着片面的“工具性”认识。之所以称之为“片面”,主要在于它过分地强调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而忽视了对与外语相关的人文知识结构体系、理论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素养的培养。而单单就语言技能来说,也并不能达到听、说、读、写、译都基本流畅的教学效果。
在外语教育方面,美国的做法也许值得我们思考。1996年,美国出台了面向全国K-12年级所有学生、目的在于提高全国中小学学生外语水平、具有最新外语教育理念的《外语学习标准:为21世纪做准备》。该《标准》将美国21世纪的外语学习目标归纳为5个以字母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语言交流),Cultures(文化沟通),Connections (相关知识),Comparisons (比较能力) 和 Communities (社团活动),这5个C是《标准》的核心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种多元的、立体的、深入的外语教育理念和战略。“911事件”之后,进一步加强了上述理念。我觉得,在我国外语教育战略的制定中,这种理念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外语战略高度看,外语教育是不是需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外语院系要不要设置中文课程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性课程?开设哪些课程?学时该占多少?我们知道,外语院系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就是从事语言方面的工作——或是语言教学或是语言翻译。无论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较好的中文功底和较好的知识结构,所以过去在各校外语院系都普遍开设中国文学和现代汉语方面的课程,有的甚至开设古代汉语方面的课程。回想我的老师辈学者专家或同辈学人,无论是北大的李赋宁、曹靖华、张玉书、胡壮麟等教授,无论是北外的
第二,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不同层级的英语教学定位是不是应该不一样?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是否应该定位在打基础上,而大学、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则应定位在偏重于学术或特殊目的需要的英语教学上。
第三,整个外语学科的设置是否需要有个战略考虑?所谓“小语种”的外语人才的培养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现在都比较重视英语教育,以致奥运、世博需要一定数量的各种“小语种”人才时,却很难找。“小语种”人才,平时需要量不大,需要的时候却感到奇缺。因此,“小语种”人才培养和储备是不是该由超越教育部层面的国家层面来考虑?同时,是不是需要从国家层面适时建立英语以外的“关键语言”?
第四,如何处理口语教学与书面语教学的关系?如何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问题?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基本上处于与外界隔绝的境地,所以把阅读能力放在第一位来教学。如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人出国工作、学习、旅游的人数激增,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将听、说和阅读放在同等位置上来教?
这次论坛研讨的是外语战略问题,而这也将对汉语走向世界有直接参考价值。我深信,我们的外语教育会迎来光辉的未来,外语学界会为国家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外文人才,会为提高国民整体的外语素养与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