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余华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讲坛”谈语言政策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发布者: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2-04-26浏览次数:915

4月21日晚,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余华副教授为“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讲坛”做了题为“语言政策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讲座。中心副主任朱晔副教授主持讲座,500余位校内外师生在线参加。

余华副教授分别从什么是语言政策民族志、语言政策民族志的研究对象、理论视角、研究的特点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语言政策民族志的实践运用进行了案例分享。余老师首先阐述了什么是民族志以及民族志所具有的功能,她认为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的常用方法,可帮助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对象人群或社区进行长期的参与式观察,以整体观的视角呈现语言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中的复杂性,在阐述政策传播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方法论意义。她指出,语言政策民族志的研究对象不是异域文化或特定人群,而是不同政策主体在语言政策过程中的语言实践、语言选择与语言投资等活动。余老师论述了政策阐释动态理论、语言政策“洋葱理论”、民族志“剥洋葱”方法及旨在反思与改善的行动研究理论,并从研究语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数据收集过程的参与性和开放性、数据分析的描述性和反思性等方面,对语言政策民族志研究的特点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了详细介绍。

随后,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李宣和杨宇湘结合该主题,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案例。 李宣从洋葱模型理论切入,结合不同学者的研究对民族志与批判话语分析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阐释了对政策迭代、互文性和再语境化的解读。杨宇湘则讨论了“双减”背景下校外培训在临海市家庭语言政策中的阐释和实施,并针对语言政策民族志理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讲座最后,余华老师与在线参加讲座的师生们进行了互动,详细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余老师强调,语言政策民族志不仅是通过文化阐释来分析语言政策的一种方式 也是通过参与式观察来透视语言政策过程的方式,能让研究者和教育者在语言生活与语言教育中形成探究式的生活方式,从而激发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撰稿:刘帅 审订:朱晔 终审:赵蓉晖)



下方可看到本次讲座的回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