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5年颁布的《国语基本法》,韩国国立国语院从2005年开始,每五年实施一次国民语言意识调查 ,旨在了解国民语言意识现状及演变,为制定并改进国语政策、促进语言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2020年9月,国立国语院开展了第四次国民语言意识调查(本文简称“2020调查”),并于同年12月发布《2020年国民语言意识调查报告》(本文简称“2020报告”),共262页。2020年的报告对四次调查结果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观察了国民语言意识的变化趋势。
一、调查结果
2020报告的调查内容包括:(1)对国语使用的关注程度与对国语的看法;(2)语言的使用;(3)语言教育和语言政策;(4)对相关机构的了解程度和利用意向。
(一)对国语使用的关注程度与对国语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韩国国民对国语使用的关注程度依次为“比较关注”(49.8%)、“不太关注”(39.4%)、“非常关注”(5.6%)、“不关注”(5.2%),而且学历和家庭平均月收入与关注程度成正比。关注程度高的四个领域依次为“说(说话的态度、方法等)”(78.5%)、“言语礼节”(73.9%)、“正字法和发音”(69.8%)、“写作”(69.1%)。与2005年相比,关注程度上升最快的领域是“正字法和发音”(上升49.9%),其次是“词义和词源”(上升49.5%);与2015年相比,关注程度上升最快的领域是“标准语和方言”(上升19.1%)。
为了解韩国国民对国语的看法,调查机关提示了“意思精准”“有品位”“美丽”“发音柔和”“好学”“逻辑性强”“有利于做学问、科学研究”等七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选择的选项中,占比较高的是(69.0%) (67.9%) (65.1%),选择(56.4%)的比例最少,低学历群体选择“好学”的比例较少。
(二)语言的使用
为了解韩国国民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人员设计了7个小主题:(1)关于国语使用的总体看法;(2)敬语;(3) 语及俚语;(4)标准语和方言;(5)外来词(外语)和醇化语;(6)大众媒体语言;(7)外文的使用。
1.关于国语使用的总体看法
(1)关于是否正确使用国语的看法:50.9%的受访者认为“正确使用国语”,以高学历群体为主;14.2%的受访者认为“不正确使用国语”,以50多岁、60多岁、低学历群体为主,占比最高的依据是“正字法和分写法不正确”。
(2)关于国语使用过程中的特点:受访者比较赞同的是“不熟悉的新造词、流行词汇多”(68.8%)、“青少年的语气粗鲁”(65.9%)、“使用俚语的人多”(64.0%)、“国语和外语混用的人多”(63.4%)等。
2.敬语
(1)关于“如何看待使用敬语”的问题
73.1%的受访者表示了肯定,以高龄层、高收入群体为主,表示肯定的原因是“敬语充分体现了敬仰长辈、重视礼仪的韩国文化”(41.8%)。3.0%的受访者表示了否定,以20多岁群体为主,表示否定的原因是“使用敬语要看长辈或上级的脸色,有碍于快速、合理地做出判断”(35.4%)、“敬语含有强迫上下级关系的不平等文化”(26.0%)、“过于复杂,所以让人费心,感到有负担”(23.5%)。
(2)关于“使用敬语的场合”的看法
家庭:受访者认为“需要使用敬语”的场合是“子女对父亲”(95.8%)、“子女对母亲”(90.0%)、“妻子对丈夫”(37.1%)、“丈夫对妻子”(31.5%)、“弟弟对哥哥和姐姐”(23.6%)、“妹妹对哥哥和姐姐”(21.4%)、“父母对子女”(13.5%)。四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子女对父亲和母亲应该使用敬语”的比例均为90%以上,认为“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需要使用敬语”的比例持续减少,但是认为“妻子对丈夫使用敬语”的比例始终高于认为“丈夫对妻子使用敬语”的比例。
职场:调查问卷包括工作和聚餐两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工作时,受访者认为“需要使用敬语的情况”依次是“下属对关系不亲密的领导”(90.3%)、“下属对关系亲密的领导”(86.2%)、“下属对比自己年幼的领导”(66.9%)、“领导对年长的下属”(64.7%)、“领导对关系不亲密的下属”(61.7%)、“领导对关系亲密的下属”(53.8%)。聚餐时,受访者认为“需要使用敬语的情况”依次是“下属对关系不亲密的领导”(63.2%)、“下属对关系亲密的领导”(53.7%)、“领导对关系不亲密的下属”(36.1%)、“领导对关系亲密的下属”(19.2%)。
学校:受访者认为“需要使用敬语的情况”分别是“老师给学生上课时”(72.7%)、“年级活动中年级长问学生意见时”(65.4%)、“与关系亲密的学长交流时”(41.0%)、“与不熟悉的学弟学妹交流时”(39.0%)、“老师单独与学生交流时”(31.3%),前两种观点2005年以来占比始终较高。
3.语及俚语
调查结果显示,46.9%的受访者认为“韩国国民在使用詈语”,48.1%的受访者认为“韩国国民在使用俚语”,使用詈语、俚语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男性使用程度高于女性。受访者认为“韩国国民使用詈语和俚语的原因”有“心情不好时为了发泄”(32.6%,40到60多岁受访者较多)、“习惯性地说”(23.1%)、“给人亲切感”(22.0%)等,20多岁的受访者大部分认为“因为有意思”。2005年以后,“心情不好时为了发泄”这一选项在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认为“习惯性地说”的比例持续上升,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提高21.9%(2005年为1.2%)。受访者认为“不使用詈语和俚语的原因”有“使用詈语和俚语是降低自己素质的行为”(34.6%)、“使用詈语和俚语是侮辱对方人格的行为”(25.9%)等。
4.标准语和方言
调查结果显示:(1)关于“使用频度最高的语言类型是什么”,受访者选择“标准语”的比例最高(56.7%)。使用标准语的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达到最高值,比2005年上升了9.1%。使用标准语的受访者中,低龄层、高学历、高收入群体占比较多。相反,选择方言的比例持续减少。(2)关于“与方言使用者交流时的感受”,79.9%的受访者表示感到舒服而亲切(与2015年相比,提高37.4%)。(3)关于“如何看待自己使用方言”,86.1%的受访者表示了肯定(与2015年相比,提高23.7%)。(4)关于“方言的维护和存续”,50.9%的受访者认为“方言应该维护和存续”。持有这种观点的受访者中,43.0%认为“方言是地方固有文化遗产”,40.2%认为“方言对方言使用者认同感和情感的形成非常重要”,16.6%认为“方言是揭开韩国历史的重要线索”。(5)关于“双重标准语的界定”,41.8%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某一种方言被广泛应用,可以将其看作标准语”。
然而,关于“标准语和方言使用方式”问题,40.6%的受访者认为“使用标准语和方言时应该区分场合”,持这种观点的比例2010年以后持续上升。
5.外来词(外语)和醇化语
(1)听读语言中外来词或外语的使用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54.3%的受访者认为“用得多”,11.0%的受访者认为“用得少”(比2005年减少5.9%),而且学历、收入水平与听读语言中外来词或外语的使用频率成正比,年龄与之成反比。
(2)对“国语醇化”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1)针对“外来词或外语的醇化”问题,53.0%的受访者认为“只需将难以理解的外来词或外语醇化为国语”;48.8%的受访者认为“外来词或外语应积极醇化为国语”;42.2%的受访者认为“熟悉的外来词或外语不需要修改”(低龄层、高学历群体占比较高)。(2)就“受访者不认真使用醇化语的原因”,占比较高的是“醇化语意思不精准”(42.6%,比2015年上升10.2%)、“相较于外来词或外语,对醇化语不熟悉”(40.8%,低学历群体较多)。
6.大众媒体语言
(1)广播电视语言对日常语言生活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广播电视语言对日常语言生活的影响”,46.7%的受访者认为“具有积极影响”;34.4%的受访者认为“具有消极影响”。认为“具有积极影响”的原因主要有“广播电视语言使用正确的词汇、发音、标记、语法,成为语言文字规范指南”(43.7%)、“广播电视语言公正、有品位,成为尊重、关怀他人的语言生活的典范”(36.8%)。认为“具有消极影响”的原因主要有“滥用煽情或夸张的表达方式,诱导暴力性、歧视性的语言文化”(46.6%)、“使用非标准语、错别字、错误发音”(23.5%)、“频繁使用非必需的外来词”(19.5%)等。关于“广播电视语言的政策性管理和管控的必要性”,62.7%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
(2)对网络语言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61.1%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是年轻人经常使用的语言,感觉到代沟”;59.6%的受访者认为“詈语和庸俗的表述太多,让人反感”;59.3%的受访者认为“有很多不理解的表述,感到国语在遭到破坏”。对网络语言持有否定观点的比例从2005年以后逐渐减少,低龄层肯定网络语言的比例较高。
7.外文的使用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经常仅用外文标记的情况”有“服装商标、化妆品名称”(77.6%)、“歌词、歌名、歌手的名字”(65.5%)、“居民楼或建筑名称”(64.2%)、“店铺牌匾、广告”(60.5%)等。37.4%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因为只用外文标记而感到困惑的经历(占比最高),而且大部分受访者属于高龄层、低学历群体。
(三)语言教育和语言政策
为了解韩国国民对语言教育和语言政策的看法,调查人员设计了12个小主题:(1)国语能力;(2)国语教育;(3)汉字教育;(4)外语教育;(5)语言文字规范;(6)辞典的使用;(7)公共语言;(8)歧视性、带有憎恶之义的语言;(9)特殊语言;(10)多元文化家庭语言;(11) KFL振兴;(12)韩国和朝鲜的语言统一。
1.国语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所赞同的国语能力提高方案主要有“为了提高韩国国民的国语能力应改进学校国语教育”(47.8%)、“督促大众媒体正确使用语言”(44.0%)、“进一步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31.6%)、“为成年人提供学习国语的机会”(26.6%,与学历成反比)等。
2.国语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89.0%的受访者表示有过因不理解意思而感到困惑的经历(表示经常有的比例比2015年上升30.7%)。受访者表示不理解意思的词汇中,占比较高的是“专业术语”(53.3%)、“有难度的汉字词”(46.3%)、“流行词汇或新造词”(43.1%)(四次调查结果显示,前两种词汇占比一直较高,2010年以后,第三种词汇占比逐渐减少)。在不理解意思时,受访者选择“根据语境推测”(33.2%)、“利用电脑、手机检索”(25.1%)、“忽略而过”(21.6%,占比逐年减少)等等。针对以上问题,56.0%的受访者认为“媒体语言应该更加简单”。
3.汉字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49.3%的受访者认为“读写汉字的能力对于韩国国民的语言生活有所需要”,其中46.4%的受访者认为“其原因是了解汉字才能知道正确的词义”。50.7%的受访者则认为“不了解汉字日常语言生活也不受影响”,其原因是“不懂汉字语言生活不困难”(50.7%)、“需要时可以借助于辞典、网络”(29.0%)、“强调汉字,会对固有词和纯国语的使用产生影响”(14.7%)。
4.外语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想学的外语依次为英语(89.6%)、中文(52.3%)、日语(36.8%)。受访者想学外语的原因是“世界上经常使用的语言”(107.0%)、“相关国家文化有魅力”(42.0%)、“有助于就业、晋升等”(39.1%)等。
按照首选外语标准,想学外语最重要的原因是“世界上经常使用的语言”(英语,91.9%)、“对国际业务需要”(中文,28.4%)、“对专业知识学习、学业需要”(日语,10.4%)等。
5.语言文字规范
调查结果显示,48.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比较遵守国语正字法规范”,9.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太遵守”。针对“不同于语言文字规范”的各种标记方式,47.6%的受访者认为“针对这些标记应重点宣传教育”,而接受标记法变化的观点占58.4%。
6.辞典的使用
调查结果显示,16.6%的受访者表示“使用国语辞典”,64.8%的受访者表示“不经常使用”。受访者使用的国语辞典类型主要有“在线辞典”(57.8%)、“国语辞典应用软件或电子辞典”(23.6%)、“纸质版辞典”(18.6%)。受访者使用国语辞典的目的主要是“确认标准语和正字法”(53.4%)、“了解词义”(45.9%)、“了解与词汇对应的汉字、外语”(27.9%)等。受访者认为国语辞典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针对不同水准使用者的解释说明”(34.8%)、“词义解释不够具体”(23.4%)、“词源信息不具体”(16.3%)等。
7.公共语言
调查结果显示,就“公共机关使用的语言的难易度”而言,33.4%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容易”,22.9%的受访者认为“比较难”。受访者认为公共机关使用的语言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是“内容复杂过长而不好理解的句子”(50.8%)、“不熟悉的汉字词等难度高的词汇”(48.2%)、“没有必要的外语、外来词”(39.2%)等。
8.歧视性、带有憎恶之义的语言
调查结果显示,62.9%的受访者认为“歧视性、带有憎恶之义的语言比以前有所增加”。针对这些语言,50.0%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从法律、制度上管制、处罚使用此类语言的行为。
9.特殊语言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9.4%有意向学习手语,5.2%有意向学习盲文。受访者有意向学习手语或盲文的原因是“为了与残疾人更好地交流”(49.9%)、“为了参加志愿者活动”(25.6%)、“因为喜欢学习不同语言”(23.9%)。
10.多元文化家庭语言
调查结果显示,44.7%的受访者对移民使用母语表示肯定,其大部分属于高年龄、低学历群体;13.3%的受访者表示否定,大部分属于年轻的高学历群体。表示肯定的原因中,占比最高的是“使用母语,维持身份认同是普世权利”(45.2%)。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层面提供行政、司法、教育等方面的翻译服务”(54.0%),其原因中占比最高的是“移民及其子女在韩国定居、适应韩国社会所必需”(44.8%)。
10.KFL 振兴
(1)政策上支援KFL教育的必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55.3%的受访者表示有必要,只有13.9%的受访者表示不需要。认为“需要支援”的原因主要是“可以促进韩国国际关系网络的构建”(40.6%)、“有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38.8%);认为“不需要支援”的原因主要是“韩国人交的税用于外国人是不合理的”(46.2%)、“是个人需要和选择的问题,需要自己解决”(43.5%)。
(2)为提升国语的国际地位、扩大使用范围,进行国家层面支援的必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57.9%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只有10.4%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认为“有必要支援”的原因中,占比最高的是“国家层面的支援有助于国语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使用范围的扩大”(53.2%);认为“没有必要支援”的原因中,占比最高的是“国语的国际地位和使用范围的扩扩大是由韩国的国际地位决定的”(48.0%)。
11.韩国和朝鲜的语言统一
调查结果显示,44.9%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了解朝鲜语”,只有19.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了解”。认为“有必要了解”的原因主要有“为了减少统一时因语言差异引起的混乱”(44.2%)、“为了了解朝鲜人”(29.7%)、“为了与朝鲜保持持续的合作关系”(26.0%),不以统一为必要条件的后两项占比较高。在四次调查中,第一个原因占比始终最高,第三个原因比2015年上升15.3%。关于“韩国和朝鲜统一后标准语政策的标准和发展方向”,占比较高的是“推进以国语为中心,且包含部分朝鲜语的标准语政策”(38.0%)、“以国语为准推进标准语政策”(32.2%)。大部分群体还是考虑到了朝鲜语使用者。
(四)对相关机构的了解程度和利用意向
调查结果显示,7.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国立国语院”,60.0%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但不太了解”,而32.2%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关于韩国国民的语言生活,受访者认为国家机关应重点推进的事项有“制定和宣传更容易的语言生活的标准”(35.2%)、“调查、收集、提供大规模语言资料”(22.6%)、“运营国语、KFL 相关教育项目”(21.4%)、“举办全民都能参与的国语相关活动”(17.0%)等。受访者想参加的国语相关培训有“正字法等语言文字规范相关培训”(57.8%)、“公共语言及公文相关培训”(47.8%)、“说话艺术相关培训”(34.7%)等。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国立国语院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引导低学历、低收入群体关注国语,促进其融入主流语言生活;开展敬语使用方面的培训教育;创造易于理解语言文字规范和查找国语历史资料的环境;出台保护方言的方案和有助于减少国民使用“ 语”“俚语”的相关政策;简化公共机关使用的语言、广播电视语言;“国语醇化”要做到“意思精准”;减少因外文标记而导致理解障碍的情况;辞典的编纂要反映国民的要求;预防和减少歧视性、憎恶性语言;为国民提供学习手语和盲文的机会。
(原文载于《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2)》第104—109页)